开云官网:全球青少年机器人竞赛落幕 中国团队斩获创新大奖

作者:admin 发表于:2025-08-08

在科技与体育交融的赛场上,一场别开生面的竞技盛宴近日落下帷幕,为期一周的2024年国际青少年机器人竞赛(Global Youth Robotics Challenge, GYRC)在新加坡圆满收官,来自35个国家和地区的200余支队伍同台竞技,最终中国深圳代表队凭借其自主研发的“灵犀”机器人系统,以绝对优势夺得“最佳创新设计奖”和“综合性能金奖”两项殊荣,成为本届赛事最大赢家。

科技与体育的跨界碰撞
机器人竞赛虽非传统体育项目,但其对团队协作、策略制定与临场应变能力的要求,与竞技体育精神高度契合,本届赛事以“智慧城市救援”为主题,要求参赛机器人在模拟地震灾害场景中完成物资运输、障碍清除、伤员定位等任务,中国团队设计的“灵犀”机器人通过仿生机械臂与AI路径规划系统,在复杂地形中展现出惊人的稳定性与效率,最终以98.7分的成绩刷新赛事纪录。

“这不仅是技术的比拼,更是体能与脑力的双重考验。”中国队教练林毅在赛后采访时表示,“队员们在封闭训练期间每天工作12小时,反复调试机器人的运动参数,其强度不亚于职业运动员的备战。”

开云官网:全球青少年机器人竞赛落幕 中国团队斩获创新大奖

国际舞台上的技术博弈
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代表队以模块化机器人设计获得“工程创意奖”,其可变形结构能在狭窄空间内快速重组;日本东京大学团队则凭借超轻量化材料运用,在速度单项赛中拔得头筹,赛事评委、机器人专家Dr. Emma Carter评价:“亚洲团队在硬件集成上优势明显,而欧美队伍更擅长算法创新,这种竞争推动了全球青少年科技水平的提升。”

值得注意的是,非洲代表团首次闯入决赛圈,加纳高中生团队利用废旧汽车零件制作的简易机械臂,以极低成本完成基础救援任务,获得“可持续发展特别奖”。“我们想证明,科技不属于少数人。”队长科菲·阿杜的发言引发全场掌声。

幕后故事:汗水铸就荣耀
中国队的夺冠之路并非一帆风顺,半决赛中,“灵犀”因传感器故障一度落后,关键时刻,17岁的程序员王梓涵在3分钟内重写代码,通过无线热修复功能使机器人恢复运作。“平时训练的数千次失败给了我们底气。”王梓涵赛后坦言,这支由6名高中生组成的团队,过去一年牺牲了所有假期,甚至自筹经费购买实验材料。

赛事期间,组委会还组织了“科技马拉松”公益活动,参赛者用竞赛机器人协助当地社区完成图书馆书籍分类、公园清洁等任务,让技术真正服务于社会需求,新加坡教育部长黄志明在闭幕式上强调:“机器人竞赛的意义远超胜负,它让年轻人学会用科技解决现实问题。”

开云官网:全球青少年机器人竞赛落幕 中国团队斩获创新大奖

未来展望:竞技场外的深远影响
随着人工智能技术普及,机器人竞赛正成为培养复合型人才的重要平台,据国际机器人联盟统计,过去五年全球参赛青少年数量增长300%,其中女性比例上升至43%,中国科协青少年科技中心负责人透露,国内已有超过2000所中小学开设相关课程,明年将启动“城乡结对计划”,推动偏远地区学生参与竞技。

本届赛事虽已结束,但创新之火仍在延续,德国慕尼黑接过下届GYRC会旗,主题定为“海洋生态守护”,正如赛事口号所言:“今日的赛场,是明日世界的实验室。”在这场没有硝烟的科技较量中,年轻人们正用代码与齿轮,书写属于未来的体育精神。

版权声明

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,不代表开云体育立场。
本文系作者授权开云体育发表,未经许可,不得转载。

分享:

扫一扫在手机阅读、分享本文

请发表您的评论